广西历史上出了几个宰相
广西到底出了几个宰相?众说不一。
宰相一职,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总理,但有的朝代并不以此为名。比如,明代洪武年间,原设有宰相一职,自洪武皇帝因宰相胡惟庸谋反,将他杀了以后,便不再设宰相一职,但国家大事繁多,皇帝一个人如何处理得了,于是便选出几位官员来帮忙,这些人称内阁大学士。当时这些内阁大学士办的虽然是宰相的事,但职别并不高,属五品官,主要是辅助皇帝看奏章,处理文书,根据皇帝的旨意草拟诏书,其作用仅仅是顾问而已。明英宗之后,内阁大学士权势渐重,有以尚书兼大学士的,官居一品,虽无宰相之名,却有宰相之实。内阁大学士一般为四人,其中一人为首辅,主持内阁,总理朝政,职权最重。其他的人则称为次辅、三辅。
广西在明清史上当过大学士的,明代有蒋冕、吕调阳,清代有陈宏谋。在此之前的朝代,似无所闻。
明代正德十一年(1516年)九月,广西全州人蒋冕(1462-1532年),以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但这个时候,蒋冕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宰相,因为他的前面,还有首辅杨廷和,次辅梁储。他只是三辅,算是副总理大臣,权力要小得多。就在他入阁的那一年,另一个出自广西的大学士吕调阳才出生。
蒋冕被史书称为“理学名臣”,《明史》上称他“有古大臣风”。蒋冕所处的时代,发生了两件事关国家安危的事。一是明代最荒唐的武宗皇帝三十一岁死去,这时掌握京城武装的大奸佞江彬恰好不在宫中。这江彬,外握边兵,内交近侍,又矫旨自封为西官厅兵马提督,不可一世。他的党羽曾劝他反叛朝廷,不胜则北走塞外。江彬虽有反意,但一直犹豫不决。关键时刻,首辅杨廷和与蒋冕、毛纪等密谋诛杀了江彬,才使皇位得以顺利交接。二是因武宗生前荒淫无度,死时无后。按照“兄终弟及”的古训,他又没有胞弟,于是,杨廷和、蒋冕等几位内阁大臣请示张太后,立堂弟、兴献王之子朱厚熄为皇帝。
世宗朱厚熜登极后,接受杨廷和、蒋冕等内阁大臣起草的《即位诏》,规定新政纲领:减免税赋,裁减冗兵闲官,停陕西织造等一些不必要的工役,节制冗费,清理盐政漕运和部分皇庄官庄,慎刑审,开言路。共遣散宫中锦衣、内监、旗校工役等近15万人,其中革去锦衣诸卫滥冒军功将校3万余人,一些靠不正当手段获得官位的人大半斥去,并减免漕粮153万多石,史称“世宗御极之初,力除一切弊政,天下翕然称治”。
因杨廷和、蒋冕共同定策,选中嘉靖帝为皇帝,有除奸佞、安社稷的大功,世宗对蒋冕非常厚爱,破文臣不封侯的旧例,将他加封为伯爵,蒋冕五次坚辞不受。这时,他的哥哥蒋昪(也有史书称蒋昇,误也。笔者另有文论及。这里依蒋昪《先世谱系记》说),也以廷荐升为南京户部尚书,并加资政大夫衔,兄弟一朝同为显贵,故有“兄弟尚书”之说。
这时,蒋冕还不是宰相。直到嘉靖三年(1524年)二月,在尊崇所生还是尊崇正统的问题上,杨廷和与皇帝的观点不同,请求辞职,皇帝同意。当时,首辅杨廷和、次辅梁储已经退休,于是蒋冕“当国”,他才做了真正意义上的宰相。这应该是广西所产的第一个宰相。
但蒋冕在尊崇正统的原则问题上,仍坚持杨廷和的观点,毫不动摇,并提出“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认为自己作为首辅,参与大政,但定决议时明知不对而无法改变,是不称职,就应该辞职,请求病退。世宗得疏,甚为不悦,但以大臣故,仍好言安抚。嘉靖三年四月二十二日,蒋冕再次上疏辞职。世宗这次不再挽留,遂令驰传归。五月,蒋冕还乡,任首辅仅两个多月。
《明史》蒋冕传中,称他“当正德之季,主昏政乱,持正不挠,有匡弼功。世宗初,朝政虽新,而上下擀格弥甚,冕守之不移。代廷和为首辅仅两阅月,卒龃龉以去,论者谓有古大臣风”。
他退休后,皇帝把毛纪提为首辅,但毛纪前仆后继,仍然不同意皇帝尊崇所生,也只当了三个月的首辅。过了几年,皇帝还把杨廷和、蒋冕、毛纪等退休大臣削职为民。直到隆庆初他们才复官,其中蒋冕谥文定,当时,他已去世三十多年了。
而吕调阳所处的时代,国家没有蒋冕时代这样大起大落的事件,因此,在《明史》上,没有为吕调阳立传。
吕调阳(1516-1580年),祖籍湖广兴国大冶(今湖北大冶县),曾祖父于明初被抓兵来守桂林,后落籍临桂。他自幼聪明,自取名于《千字文》中“律吕调阳”句。十八岁中举,嘉靖二十九年(1550)的殿试榜眼,是这一年全国进士考试的第二名,科名很高。初出仕时,适逢奸党严嵩执政,吕调阳无意攀附,严嵩主动拉拢,他“固谢不往”,为官执法严谨,不讲私情,“立朝重名义,门无私谒”。隆庆六年(1572年)提拔为礼部尚书,后来成为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但首辅是大名鼎鼎的张居正,他只是协助张居正进行改革,两人共事六年,“莫逆于心,莫违于口”。他支持张居正推行变法,清查全国土地,推行“一条鞭法”的赋税改革,并裁减机构中的冗员冗官。他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深受皇帝的赏识与重用,君臣往来,神宗皇帝不直呼其名,而称先生。万历四年(1576年)进少傅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两年后以病乞归。临行,皇上赠库银百两,并亲书“枢机克慎,同心夹辅”八字相赠。
陈宏谋(1696-1771年),广西临桂四塘人,他居官48年,历任地方封疆要职三十多年,历任十二省二十一职。每到一地,他都了解民俗及地方利弊,革旧布新,发展生产,解除民困,勤政务实,无欺无隐,是一个很优秀的官员,同时也是一个名儒。
20世纪90年代,桂林郭志高与李达林先生整理出版了陈宏谋的家书,其中陈宏谋与子侄辈谈到名利时,这样写道:“好名声是不可少的。至于利字则不能强,也不必设计苦求,命中原有定数。况天下未有官久而至于乏衣食者。只怕苦心求利,不顾声名,转至后来,衣食不继,面目可憎,难以见祖宗,难以见亲友耳。”这言足可传世。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秋,陈宏谋由吏部尚书晋升为协办大学士,这时,他已六十九岁。他在一信中写道:“今日身列揆席,位登政府,官曰宰相,宅曰相府。”他到阁后去谢恩,乾隆皇帝问他:“粤西本朝有中堂否?”中堂是宰相的别称,他回答:“边方僻陋,居官原少,尚书且未有,从无中堂也。”皇帝又问:“前朝有中堂否?”他回答道:“只闻临桂有吕调阳,全州有蒋勉(应为蒋冕,笔者注)。”皇帝再问:“二人相业如何?”他回答是“未见设施”。看来,他是有保留地评价家乡前代二相的政绩。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晋升为东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他已七十有二。
有书说陈宏谋是“清代广西及桂林籍官员中第一位宰相”,这话从广义来说也不错。但清代的大学士,已远非蒋冕、吕调阳时的大学士所比,何况当权的满人在骨子里对汉人并不放心。因为,清代的内阁已经不是政务中心,虽然仍以内阁居一切官署之首,官居一品,实际上内阁大学士与协办大学士,只是文臣中最高的荣誉称号,算是名誉宰相。如顺治年间,多尔衮以王摄政;到了康熙年间,又有四顾命大臣;雍正年间,朝廷政务中心已变为军机处,由军机处大臣总理国政,当然也有首揆。因此,一般以授大学士为宰相,在公私礼节上都以中堂为称呼,不直称其名,但本身没有实际职务。如果不是在外兼总督,在内兼管部务,即等于架空了的荣典。陈宏谋以东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足见深受皇帝信任,也只能算是“有宰相之名,无宰相之实”的大学士。
从广义上说,明代以来,广西出了蒋冕、吕调阳、陈宏谋三个大学士。但真正意义上说,只有蒋冕才是有名有实的宰相,虽然他只当了两个月的首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