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乡间土台到大学讲台
中国戏剧家协会广西分会会员、桂北民间杰出的彩调老艺人谢济舟,不幸于1983年4月8日在他的家乡——临桂县两江镇病逝,享年82岁。谢济舟的病逝,使我们失去了一位才艺双全的尊师,是我区戏剧界的一个重大损失。
谢济舟在业余彩调舞台上,粉墨春秋七十年,不仅在表演艺术上造诣高,而且在发掘彩调传统剧目和培养彩调人才方面成绩卓著。
出生在农民家庭的谢济舟,从小就爱看彩调,更爱唱彩调。到他11岁那年,就拜在秦老四门下学艺去了。秦老四是彩调四大状元之一,精通场面,善演各行,能坐彩调舞台上的“八把椅子”(即吹、打、扯、唱、生、旦、丑、净)。师傅悉心教诲,徒弟苦练勤学,谢济舟学艺不到两年,便成为名师的高徒。在桂北的乡间土台上,演什么像什么,样样来得。一次,桂林对河那边一个调子班挂牌演《女反情》(即《下湖北》),派专人送帖子给谢济舟,特邀他客串四妹(□角)。演小生的是当时桂林的名角董胜林(扮丑角李四),董有意要和谢比个高低,谢明知对手名声大,也不甘示弱。在台上董问一句,谢答一句;董唱一段,谢也唱一段;董唱钟东韵,谢唱钟东韵;董唱江阳韵,谢也唱江阳韵时唱的都是搭桥戏,全靠演员即兴编词)。两人一问一答,一唱一和,一来一往,一挑一逗,从晚上7点钟一直唱到第二天早晨5点钟,谢济舟以惊人的表演和超人的智慧,博得同行和观众的满堂彩。从此,谢济舟名噪一时,誉满桂林。
标志谢济舟表演艺术顶峰的戏是《哑背疯》和《双黄蛋》。《哑背疯》这出戏不仅彩调有,其他不少剧种也有,但谢济舟演来人物性格却格外逼真、生动。疯女王氏嫁与罗大哑子为妻后,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只好靠哑子背着疯女到长街上卖唱度日。这一哑一疯两个角色同时由谢济舟一人扮演。他以高超的技巧,通过疯女对哑子的劝慰、拭汗、打扇等动作,使疯女的个性十分鲜明。当卖猪肉的老板刘二动手去挑逗疯女时,哑子嘴不能说恨从心底起,飞起一脚向刘二踢去,真是判若两人,一个憨厚耿直富于正义感的哑子形象,活灵活现地出现在舞台之上。谢济舟的《双黄蛋》更是彩调表演艺术中的绝技。《双黄蛋》也叫《鸳鸯蛋》,由一个演员同时扮一对相亲相爱的夫妻,左半边是一个彪身大汉,右半边是一个美貌佳人,当演员左转身时,观众看到的是个男子,右转身时,观众看到的又是一个女的。在表演上,一会要求豪放,一会要求轻盈;在演唱上,一会要求雄健,一会要求柔情,从而使男女两角各具个性。谢济舟老艺人掌握并运用娴熟的丑旦表演艺术,把人物的情感、嗓音、台词抒发得淋漓尽致。每次演出,观众无不拍手叫绝。遗憾的是,彩调表演艺术上的这些绝活在现在的彩调舞台上很难看到了。其原因是,这件戏表演技巧高、难度大、不易掌握,如果演得不好,反给人以不伦不类之感。
谢济舟老艺人不但是位业余彩调表演艺和家,也是一位业余剧作家。在他七十年的彩调生涯中,他和他的同行们自编了不少彩调新剧目。经他发掘出来的彩调传统剧目,现在还保存着的就有几十出之多,这是一笔丰富而珍贵的艺术遗产。在他留下来的剧作中,绝大部分都是反映下层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爱情和斗争的。《大闹阳春》运用桂北人民喜爱的山歌形式,塑造了一位面对财主和官府衙门的淫威敢斗善斗的民间歌手何秀芳。她像壮族歌仙刘三姐一样,聪惠过人,出口成歌,并把山歌作为与敌人作斗争的武器。在大闹阳春的季节里,何秀芳看到农民的秧苗熟了不能插,被迫去帮财主插秧时唱道:“财主坐吃得富足,好比栏里养的猪,大家齐心莫干了,看他享福不享福。”财主的管家张麻子不准何秀片唱这号歌,秀芳又马上接唱到:“大路不平众人修,情理不合我强出头,从小生来不怕死,专和财主作对头。”秀芳用山歌号召农民起来抗种,惹怒了财主,财主贿赂县衙,把秀芳抓去审问,秀芳在官府衙门指着县官的鼻子骂道:“狗官做事心好歹,饿贪财主冤枉财,做官不为民作主,要你死后无板埋。”秀芳就是这样天不怕地不怕地和坏人斗,在农民兄弟姐妹的支持帮助下,以胜利告终。在农民和财主、官僚统治者矛盾尖锐的旧社会,能编能演这样的调子戏,是一件很不简单的事。《裤子换烟》通过王三在烟瘾发作手头又无钱的情况下,竟将妻子洗好未干的唯一的一条裤子,拿去烟馆换鸦片烟的故事,控诉了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身心的毒害。《大闹屠行》在彩调传统剧目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的,它以喜剧的清新、明快的笔触、乐观的情调,勾画出江湖上各行各业的十七种不同身份的人物(如外老板、内老板、打花鼓的、唱莲花落的、看相的,观四洋镜的,耍把戏的、哑背疯的……),形式新颖,妙趣横生,展现了一幅幅社会风俗画。《狗保闹学》是彩调的著名闹剧之一,对财主陈大娘之子陈狗保在学堂无理取闹,捉弄私塾老师张元寿的不端行为予以斥责。《讨学钱》是《狗保闹学》的续篇,对财主陈大娘惜金如命、赖交学金,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吹破天》、《住一夜》等戏,鞭挞了赵员外、钱公子和财主黄成希的吝啬和狠毒,赞扬了外号叫“吹破天”(真名崔过边)的农民和王家十皮匠的精明能干。
谢济舟老艺人留下来的剧目比较多,思想内容都是比较健康的、积极向上的。
解放前,谢济舟和他所在的调子班,在桂北的农村,圩镇上挣扎,飘游了近四十年(也曾到湖南、贵州与广西交界的一些也方演出过)。他们身穿农民的服装,有的脚穿草鞋,有的打着赤脚,挑着调子班唯一的一副担子头是装行头的木箱,另一头是装鼎锅、碗筷的箩筐。住的地方经常是在庙里,演出的戏台,有时在庙里,更多的时候是在乡间的土台上。“调子班,好凄凉,日日夜夜庙里藏,三块砖头架鼎锅,边喝米汤边化装。”这就是谢济舟他们这些彩调老艺人解放前生活的真实写照。
解放后,彩调这个剧种翻了身,彩调艺人也重见天日。谢济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下乡下村辅导彩调业余演员,60年代初,谢济舟受聘到广西艺术学院这所广西最高的艺术学府任教。一个在乡间土台演了近四十年调子的民间艺人,走上了大学的讲台,经他培养的专业和业余彩调演员计有二千多人,他的学生桃李满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