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 桂林叠彩山五五旅行团团员合影(2)

    一九三O年(民国十九年)五月五日,由广东一些军政界人物,组织一个旅行团,它的起源是由于两广成立了一个“西南政务委员会 ”的组织,他们既以此组织进行反蒋(介石),利用出外旅游,掩盖他们的目的。旅行团的行程是由广州乘船到梧州,转往桂平西山 。以后转乘车到南宁,经宜宾、柳州、荔浦到桂林。后由桂林乘船经阳朔折返梧州、再回广州。因有摄影家随行,拍了很多照片,编印了一本《五五旅行团游记》。

  • 祝圣桥

    又名粥僧桥。在桂林城东四里,两岸曲径,石桥横联,下泄清溪,游鱼可数,岸旁小岩峭不可攀。

  • 广西地方建设干部学校旧址(一)

    广西地方建设干部学校,由国民党广西当局于1939年1月筹办,2月正式成立, 3月1日正式开学。校长由广西省政府主席黄旭初兼任,杨东莼任教育长,主持校务工作,校址设在桂 林天圣山。该校招收的学生多为17至25岁的青年,由各县保送。课程设置以七分政治、三分军事为原则,训练期为七个月和一年不等。1940年底结束,共举办四期。图为广西地方建设干部学校旧址。

  • 白崇禧等将领在桂南会战前

    桂南会战是广州失陷后,中国守军抵抗日军为打击中国国际交通线并威胁西南大后方而在广西南宁等地区展开的作战。 11月日军将第5师团、台湾混成旅团、第5舰队等部隐蔽集 结于海南岛南端的榆林港,等候出动。11月15日清晨,风雨交加,日军闪电般出现在钦州湾,疾速登陆,攻陷防城。24日,日军占领南宁、龙州,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急调第5、第99、第36军向广西增援。军长杜聿明受命向昆仑关反击,以步、炮、坦、空诸军兵种协同攻坚,击溃来援的第21旅团,打死旅团长中村正雄,取得昆仑关大捷。1940年1月,日军又 调来第18师团和近卫混成旅团,进行反扑,至2月3日,再次占领昆仑关。中国军队苦战多日,伤亡很大,需要休整,遂结束会战。图为白崇禧、蔡廷锴、张发奎在举行军事会议的岩洞外留影。

  • 唐景崧

    唐景崧(1841~1903),灌阳人。曾任台湾布政使,署理台湾巡抚。光绪二十年台湾被日军攻陷后,内渡返回家乡。后潜心于桂剧研究,是第一个为桂剧编写剧本的文人作家,对发展和提高桂剧艺术起到积极作用。光绪二十三年至二十七年(1897~1901)他对桂剧进行改良尝试。整理、改编和创作剧本40个;组建“桂林春班”在表演、唱腔、化妆等方面进行尝试;建“看棋台”戏台,排演自己改编、创作的剧本。他改变了桂剧演出历来依赖艺人口传私授的历史,使桂剧剧种特有的艺术个性得以确立。

  • 建设中的广西省立艺术馆

    位于今桂林市秀峰区解放西路58号的原广西省立艺术馆。这座建筑当时被誉为中国抗日大后方“第一个伟大的戏剧建筑物”。该馆由剧作家欧阳予倩设计。1944年2月15日该馆举行落成典礼并第一届西南戏剧展览大会揭幕典礼。同年11月桂林被日军攻陷,艺术馆毁于战火。1946年按原样重建。1987年公布为桂林市文物保护单位。

  • 约1937年的桂林花桥及桥边集市

    约1937年的桂林花桥及桥边集市

  • 桂林省立医学院附属医院全貌

    1949年11月,解放军接管位于桂林的省立医学院附属医院,改称省医学院附院。1951年,该医院有卫生技术人员77人,病床155张。照片为医院当时全貌远眺。

  • 桂林叠彩山五五旅行团团员合影(1)

    一九三O年(民国十九年)五月五日,由广东一些军政界人物,组织一个旅行团,它的起源是由于两广成立了一个“西南政务委员会”的组织,他们既以此组织进行反蒋(介石),利用出外旅游,掩盖他们的目的。旅行团的行程是由广州乘船到梧州,转往桂平西山。以后转乘车到南宁,经宜宾、柳州、荔浦到桂林。后由桂林乘船经阳朔折返梧州、再回广州。因有摄影家随行,拍了很多照片,编印了一本《五五旅行团游记》。

  • 《大公报》桂林版负责人王文彬摄于桂林

    王文彬(1906-2003年),陕西蒲城人。从1930年起,先后在《华北日报》、《大公报》、《重庆日报》等单位从事新闻工作。 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新闻事业历史的见证人,也是这一段时期新闻实践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曾任民建重庆市名誉副主席、重庆司法局长、交通局长、重庆市政协副主席等职务。

  • 新中国剧社全体演职人员合影

    新中国剧社,1941年10月5日在桂林成立,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西南第一个民营职业剧团。初为李文钊等集资创办,后因财力困难而改组,由,杜宣、瞿白音先后负责。抗战胜利后,迁上海,1948年内战紧迫,停止活动。在将近7年的演出活动中,剧社共演出了将近50个剧目。主要成员先后有严恭、石联星、朱琳、刁光覃等。图为新中国剧社全体演职人员在桂林合影。

  • 桂林中学合唱团成员合影

     1941年元旦桂林中学合唱团成员合影,他们在桂林首次公演了《黄河大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