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歌舞社团
始自本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期,为唤起民众抗日,曾组建专业及业余歌咏团、社数十个。如满谦子、吴伯超组织的“广西音乐会”、李文钊、何德润为正副团长的“抗战歌咏团”,还有“桂林广播电台合唱团”、“乐群歌咏团”、“桂林中学歌咏队”等。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影响的业余歌舞团社是“桂林市百、花歌舞团”和“桂林市少年儿童歌舞团”,前者属市群众艺术馆领导,后者由团市委、教育局、支化局联合创建。两团均为发展和繁荣桂林市文化艺术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1959年12月,成立专业的“桂林市歌舞团”,阵营强大,队伍整齐,曾拥有黄婉秋、郁钧剑等著名演员。现仍有100余人,其中有高级艺术职称者12人,中级职称者60余人。30余年来,共创作排演数以百计的歌剧、舞剧、话剧、彩调剧、文彩剧等。其中歌舞剧《刘三组》,是该团的保留剧目。《史禄传奇》、《天魂之子》、《织壮锦》、《螺蛳姑娘》、《都市小花》、《芦笙斗鸡》、《挑》、《潘金莲》等节目曾获省(区)级或省级以上奖励。桂剧桂林地方戏,广西代表性剧一。属皮黄戏系统。清代雍正年间,桂林有“独秀”等戏班,演唱昆山腔、弋阳腔。乾隆、嘉庆年间,安徽艺人肖某邵某在桂林设馆,教习徽调。此后几种戏曲声腔逐渐融合,初步形成以弹腔为主、均有高腔昆腔吹腔梆子腔杂腔的桂剧唱腔。道光、咸丰年间,祁剧传人。由于戏路接近、语音相似,祁、桂艺人长期同台、同剧演出,使桂剧声腔、演技深受影响,发展日臻成熟。光绪二十二年(1896),唐景崧为“桂林春班”撰写《看棋亭杂剧》40出,成为桂剧第一批独有剧目。本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为桂剧创作、改编和加工整理一大批新剧目如《梁红玉》、《打金枝》、《断桥》等,并经他指导排练,参加1944年西南剧展展演,效果极佳,广获好评,桂剧从此进人中国十大戏曲剧种行列。桂剧剧目,至今多达千余出。桂剧表演,唱做念舞俱重,尤以唱工细腻、做工传神见长。声腔音乐,以南路(二黄)、北路(西皮)为主,均有各种板式和背弓(反调}。伴奏有鼓、云板、大小锣、大小钹、胡琴、月琴、三弦等,角色有生、末、外、小、武、旦、占、贴、夫、净、副净、末净、丑、杂15行,历代著名桂剧演员有蒋晴川、林秀甫、谢玉君、方昭媛、尹羲、王盈秋、蒋金凯、刘万春、周文生、苏飞麟、龙民介、蒋金亮、秦彩霞、筱兰魁、罗桂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