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访大圩再求证
有史载,1921年12月4日上午8时许,孙中山的座船到达南郊12里地的柘木圩。
但是,孙中山为什么要在柘木圩登岸?登岸的情况如何?上岸后还去过哪里?当时的居民看到的是什么船型?等等,也因未见史载。
1999年7月21日,笔者与来桂考察的梧州市博物馆副馆长李乃贤等,共同去到柘木圩走访了这里的老居民和其中一些后人。
门牌32号的唐八生、因八月里出生,故名,这年他已84岁,我们说明来意后,他忆述道:“当年孙中山是从我们柘木圩上岸的。圩上80余岁的老人都可以证实。”
根据他的说法,由于前面的漓江水更浅、滩更急,船队只有在柘木圩泊船登岸进入桂林城。
唐八生老人继续回忆往事:那时我已八九岁,跟着大人们去河边看过这次的热闹。我亲眼见到孙大总统柱着文明棍,登上圩场东头狮子码头台阶上岸的,那码头因蹲着一对镇邪的石狮而取名。这时只见孙大总统的四五条船靠岸,其他的船队官兵早已过去了,与孙大总统上岸的人数约数十人,身后有马枪队。当时从桂林城来了接迎的人,有百人左右,他们举着小旗,欢迎人群中有个别人骑着大马,他们是迎候孙大总统去将军桥的。孙大总统踏上石阶,来到码头上的平台,那里搭了一座三拱的松叶彩门,码头两排的树上挂满了一朵朵的球花。当孙大总统出现在彩门时,人们不断地摇动着五色小国旗,喊着口号,唱着歌曲。紧接着,孙大总统被安排坐上敞轿,离开了柘木圩,这时可能是上午9时了。
当问及到孙中山的船型时,唐老先生回说从外观看是人力风帆船,不是火轮,想想他又回答:也许是有小火力?
笔者等站在狮子码头作了观察,码头前有一片清水湾,可大量的停靠民船,何况孙中山的路线早已安排,他肯定是从龙门上船来到柘木圩上岸进城的。码头两侧曾有两株圩上人最为喜爱的鸡爪莲树,是当年挂球花欢迎孙中山的古树之一,如今还有一株健在,其树干之巨要两人合抱,非常壮观,它成为了历史的见证。只是,如今狮子码头前的清水湾已干涸废为一片淤泥了。
孙中山在进城前还去过那里?不料,当我们在唐八生指引下要走访世居柘木圩的陈仲明后人时,他的后人回答道:“孙中山是从柘木圩狮子码头上岸的,我爷爷也知道。孙中山上岸后是先去李家村营盘再进城去将军桥的,我爷爷也知道!”
陈家后人告诉说,孙中山乘上敞轿后,并不是直接进人城区,而是叉路转去了数里地的李家村营盘。他们的前辈传下说,孙中山在营盘里观瞻了当时的新军旧址、浏览了半边街、行走了于家村过去的吊桥。
看来,孙中山是要对十年前为革命党人所掌握的广西新军营盘进行考察。有史载,广西新军曾对辛亥革命和广西独立作出了重大贡献:武昌起义军正在危急时刻,许多桂林新军奔赴武昌支援了起义军,留在桂林的管带官田遇东还为广西独立脱离清廷,献出了生命。
原来,他的爷爷陈仲明,早年曾投奔在广西独立后的陆荣廷麾下,受颁过一枚民国五年(1916)“辛劳纪念,勿遗外人”、“广西陆都督奖”的银质纪念章,笔者观赏到了这枚奖章。后来,李、白打败陆荣廷统一了广西,陈仲明又就读南宁的第一军分校,投入了新桂系部队,是见过世面、喜闻乐见之人,他在家乡时打听了这段史实。
此次同在桂林考察的梧博李乃贤述及,据梧州文史资料记载,孙中山在梧州组织北上桂林的船队时,曾由随行的辎重大队长陆伟操封定商民船只,征集了300多艘木帆船,但孙中山的座船可能是装设了小火力?
事有正巧,那年在梧州之北苍梧县长发镇3公里的乌龙滩7米深处,发现了一艘沉船残骸,经潜水员水底观察,长约20米,宽约4米,木质很好,有很多榫头结构,工艺精良。经多方确认,这就是当年孙中山北伐军从梧州北上桂林途中所换的木质风帆船型。
有史料记载,孙中山第一次到达梧州要去南宁时,原是乘坐他的座船——炮舰宝璧号出发的。可航行至桂平时,由于河水枯浅,炮舰已不能再航行,只好换了火轮船。因此,孙中山自梧州北上桂林中,根本就没有乘过宝璧号座舰,而是统统都换上了不很大的木质风力船。关于此情,1981年再度来到桂林的孙中山警卫团副官张猛有一段回忆,作了相互印证。张老忆及:“一路之上,先生不耐烦船工不停地喊号子拉船,喜欢上岸坐轿……”这足以说明,孙中山也是乘着人力风帆木船北上桂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