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的对外交往
自汉代以来,桂林逐步成为广西的政治文化中心,这一点在宋代至民国时期逐渐得到加强。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桂林在广西政治文化发展中的特殊地位,桂林市成为广西最早建立外事机构的城市之一,成为我国政府接待外国友人的一个旅游胜地,展示新中国发展成就的一个窗口。对外交往成为桂林政府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时,受西方敌对势力封锁的影响,我国外交呈现出“一边倒”的特点,苏联、东欧和亚非第三世界国家成为我国交往的主要对象。自1957—1964年,桂林市共接待来自上述国家与地区的客人245批1278人。当时来桂的外国客人主要是国家公费邀请的各国外交人员、专家和留学生。例如:1957年,有200名外国游客到桂林游览,其中苏联游客87名。1959年上半年,到桂林的外国游客共150人次,其中帮助中国工作的苏联、波兰、民主德国的专家学者有25批95人次,专业考察团5批13人次,自费参观旅游者7批11人次。1970年,越南政府代表团、地方艺术团访问游览桂林、阳朔,先后共8批72人次。上述外来人员到桂林旅游,属于外事接待型,不讲求经济效益。尽管如此,踏上桂林土地的外国客人无一不被这里秀美的景色所折服。
1961年5月15日,越南主席胡志明抵达桂林访问。访问期间,贵宾们游览了叠彩山、七星岩等地。在阳朔,胡志明登上望江楼,眺望阳朔山水,触景生情,用中文写下了“阳朔风景好”5个大字和“桂林山水甲天下,如诗中画画中诗。山中樵夫唱,江上客船归”的诗句。
1963年2月23日,柬埔寨国家元首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和夫人在中国国务院副总理陈毅和夫人张茜陪同下到达桂林市参观访问。访问期间,贵宾们游览了叠彩山、伏波山、七星岩、芦笛岩,乘船观赏漓江风光,并乘车到近郊穿山公社参观,向公社赠送了柬埔寨“银鼎”。亲王对陈毅副总理说:“我游览过世界各地名胜,无一处可与桂林相比。”
20世纪50—70年代,桂林除了接待外宾的参观访问之外,还作为中国支援越南反抗法国、美国侵略的大后方,为越南教育事业以及伤员的医治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教育方面,20世纪中叶,在越南抗法战争进人极其艰难的阶段,越南国家主席胡志明为了培养国家革命与建设的后备人才,请求中国在南方各省成立各类培训学校,这一请求得到了中国政府的同意。当时在桂林创办的援越学校主要包括:
第一,育才学校。
育才学校是越南在广西南宁、桂林开办的学校总称。1951年7月,育才学校于甲山(今天桂林市三中)办学,收越南干部子弟及烈士子弟入学。学校的办学方针、教学大纲及校内的规章制度均由越南教育部制定,学校行政领导和各科教师亦由越南派人担任,学校所有活动由越方自主安排。中国派出工作组,担任咨询顾问工作,同时,负责学校的后勤、医护工作,上述中方工作人员最多时达86人。学校一切费用开支,全部由中方负责。1954年,学校迁南宁与南宁育才学校合并,腾出校舍给江西庐山迁来的越南子弟学校(越方称之为庐山一桂林少年儿童学校)办学,仍称桂林育才学校,分设初中、小学两部分,共有学生700人。1956年,两国在北京签订《关于越南在中国设立学校的议定书》,规定学校的有关事务委托广西省教育厅协助办理。1957年3月起,中共广西省委决定,育才学校的有关工作由省教育厅办理,共青团省委协助,由中共广西省委文教部领导。同年10月,奉越共中央指示,桂林育才学校800人搬迁回国,校产交还中方。
第二,中国语文专修学校。
由中共中央联络部、中央人民政府高等教育部直接领导的中国语文专修班,于1953年9月在桂林市叠彩路成立。1954年元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部通知改名为中国语文专修学校,调原中共广西大学支部书记陈亮任副校长。办校初期,学校教职T.由京津调来中学教员4人,小学教员5人;由中国人民大学调来13人,由中央机关派来5人,其余人员在广西大学、广西人民革命大学、省政府、广西艺术专科学校、桂林市和柳州市抽调。
学校的任务是使越南学生在一年内,掌握中国语文的基础知识,提高阅读中文和会话的能力,然后按越南政府的计划,转人中国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学习。学生由越南选派入学,学校所需经费由中国高等教育部拨给。1953年,在校学生257人,1954年6月,接收第二期学生100人。同年9月又接收学生114人,其中越南学生100人,朝鲜学生14人。教研室增设物理小组和化学小组。1955年秋季?
继续接收越南学生133人,教员增至39人。1956年,在校学生354人。1957年9月奉中华人民共和国高教部指示停办,撤销该校建制。
第三,“九.二”学校。
1966年12月18日,中越两国教育代表团在北京签订了《关于越南民主共和国几所学校迁移到中华人民共和国问题的会谈纪要》,中国政府帮助越南在桂林市郊开办阮文追学校、越南南方普通学校、越南南方民族学校、越南南方儿童学校等4所学校。因越南国庆为9月2日,故学校总称为“九.二”学校。与其他援越学校一样,“九.二”学校的开办费和经常费都在中国政府给越南政府的无偿援助款项内支付,借用校舍的修缮费以及临时用房搭建费,由中方负责。根据《关于越南民主共和国将4所学校由中国桂林迁回越南的会谈纪要》记载:从1967年1月第一,批越南学生到达桂林开始至1975年8月最后一批越南的师生9%人离开桂林。
先后来桂师生5186人。上述援越学校为越南的革命与建设事业培养了大量人才。如庐山一桂林越南少年儿童学校所培养的1039名学生当中,90%大学毕业。其中教授、副教授32名,院士、博士61名,优秀教师5名,优秀药师3名,人民艺术家2名,劳动英雄1名,获胡志明奖赏1名,将级军官3名,国会人民代表8名,包括陈庭欢、武国雄等人在内的中央委员3名,政治局委员1名,部长、副部长以及中央各部委正副主任16名,另有19名学生荣立战功,成为在抗美救国和尽国际义务的各个战场上作出英勇牺牲的烈士。越南人民把毕业于庐山一桂林越南少年儿童学校的学生所取得的巨大成功视为奇迹,当年毕业于该学校的学生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在桂林受到的良好教育,他们把自己在桂林期间形成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各种能力骄傲地称之为“桂林质素”或“桂林气k”。
越南政府和人民一直十分感谢桂林人民对越南学生培养的卓越贡献。1975年7月,由越南教育部副部长胡竹率领的越南教育部代表团访问南宁和桂林。越南代表团对广西和桂林市给予“九.二”学校的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并向“九.二”学校中方联络办公室授予“越南民主共和国二级战斗红旗勋章”一枚。胡竹说:“8年多来共有5000名越南师生,先后到桂林‘九.二’学校学习和工作。这些人对中国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这5000人就象五千把火炬,照亮了越南人民对中国人民深厚友谊之心。”2003年8月25日,越南少年学校成立50周年时,越南政府通过了由国家主席签署的决定,授予桂林市友谊勋章,以表彰桂林市“在越南抗战期间,为帮助越南培养革命干部子弟和学校的基本建设,为增强越中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和合作关系作出积极而巨大的贡献”。当时越中友协还邀请广西自治区政府、广西桂林市政府以及当年在越南少年学校工作过的中国工作人员三个代表团赴河内参加了盛大的纪念活动。在纪念大会上,当年毕业于该学校的越南国家主席助理范国英,党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陈庭欢等分别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感谢当年中国人民为越南革命建设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陈庭欢表示:“感谢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给我们提供良好的教育条件,使我们感到如同自己的故乡的亲近。感谢庐山一桂林越南少年儿童学校全体教职员工情真意切地把我们教育培养成人。我们保证,为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祖国越南的事业,为越中睦邻友好万古长青永远牢固而更加努力奋斗,做一个继续保持紧密团结的无愧于庐山一桂林越南少年儿童学校的学生。”
份员医治方面,进人60年代末,越南抗美战争爆发,为了支援越南人民的反侵略斗争,1967年,中国政府在桂林兴建了一所拥有600床位的南溪山医院,收治越南伤病员。南溪山医院越方工作组即是越方派往该院的管理机构。组长丁青位:副组长阮克士,工作人员有诚光勇、唐文铱、阮明德、阮碧红等。
1969年3月26日,第一批病人共47人入院治疗,到1975年12月,共收治越南伤病员5432名。1975年9月,越南政府提出结束该院工作,中国政府表示同意。12月18日,越方最后一批病员出院,越方工作组即行撤销。
对于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越南政府十分感激。多次派领导人前来桂林表示感谢。例如:1974年4月,越南驻华大使吴船受越南国会的委托专程到桂林授予南溪山医院“一级抗战勋章”。吴大使高度赞扬医院的工作调度并表示感谢。他说:“5年来,医院收治了近3600名越南伤病员,已有3100多人痊愈出院回国。他们帮助越南干部恢复健康,这是对越南宝贵援助中最宝贵的。我代表越南劳动党、越南民主共和国政府和越南人民,向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桂林市政府,向为恢复越南伤病员健康作出卓越贡献的南溪山医院全体干部职工,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对于桂林人民所体现出来的深情厚谊,越南劳动党中央第一书记黎笋也不得不表示赞叹。1975年9月27—28日,以黎笋为团长,中央政治局委员、政府副总理黎清毅为副团长的越南党政代表团,到桂林参观访问。黎笋在参观南溪山医院时发表即席讲话,说:“在人类历史上,还没有过像越中两国这样的在几十年内互相团结、互相帮助、从不间断的友谊,这是友谊关系中的典范,这不仅是办一个医院、一个学校的问题,而是两个民族间亲密关系的体现。”
可以说,冷战时期,桂林人民为越南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做出的无私奉献,成为根植于两国人民心底的一份宝贵精神财富。在1991年中越关系复苏后,这份精神财富已经成为中越两国人民提高政治互信、加强文化认同、扩大经贸合作的桥梁与纽带。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