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糯米饭又称“花米饭”,是在壮族人民中沿袭已久的传统美食。历史上,壮族人民蒸制五色糯米饭用来祭祀,有祈求人丁兴旺、五谷丰登的合义。五色在壮族人民习俗中,是喜庆、吉祥的象征。不同的壮族地区会出现不同颜色组合的五色糯米饭,但总体概括来一般有红、紫、黄、白、蓝或黑色。
五色糯米饭制作方法,因各地的气候、原料不同而有所区别。南宁地区的壮族以枫叶、栀子果实或黄姜、黄花草、红蓝草做染料,再用红蓝草、黄花草两种植物的染料,混合染制成品红或金鱼黄色。都安、马山一带的壮族喜欢用红蓝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等制作五色糯米饭。其中红色染料和紫色染料一般是用品种相同而叶的形态不同的红蓝草。作为红色染料的红蓝草叶片稍圆,颜色为鲜艳欲滴的翠绿色,叶面的正反两面异常光滑,经脉清晰。作为紫色染料的红蓝草叶片较之红色染料稍长,颜色呈深绿色,叶片的背面有一层薄薄的白色的绒毛。黑色染料是枫叶,给糯米染色所用的必须是叶面为翠绿或者暗绿色的枫叶。在壮族人的心目中,枫树象征着整个民族的苦难史。《南方草木状》中曾记载:“五岭之间多枫木,岁久则省瘤,一夕遇暴雷骤雨,其树赘暗长三五尺,谓之枫人。越巫取制作术,有通神之验。取之不以法,则能化去。”黄色染料不止一种,常用的是黄饭花和黄栀。黄饭花,俗称“黄花”,学名“密蒙花”,是一种生活在山坡、河边和丘陵地带的半阴生灌木,当地人一般在2月至3月采集正在开花的黄饭花,择净枝叶后晒干存放。黄桅,属于茜草科植物,是一种常绿灌木,果实是长形,果实刚形成时为绿色,成熟后变黄再接着转橘红,成熟后的果实便可以采摘下来作为染色材料。蓝色染料是一种壮族人民自己配制的溶液。壮族人民将糯稻的秆烧成灰烬,加入水成黑色溶液,倒入紫色染料中,使劲搓揉红蓝草,便形成了蓝色染料。白色不用染,就是糯米的原色。糯米在《本草纲目》的谷部被提及,《本草纲目》中所言的“稻”,即指“糯稻”。淘洗糯米的水可益气,止烦渴、霍乱,解毒。糯米的颜色一定要雪白,米粒上要是呈带点黄色就是陈米,米粒上要是有黑点,就是发霉的糯米。糯米米粒必须是光滑的,要是米粒中间有横向的裂痕,就是“爆腰”的糯米,也是陈米。糯米米粒的大小要比较均匀,这样蒸出来的五色糯米饭色泽、品相才会好看。
制作五色糯米饭所用的材料各地虽有不同,但方法大体都一样。在制作五色糯米饭的前一晚,主人家将加工好的糯米放入容器中,加入清水,将糯米浸泡一夜,使之变软。一是能使糯米容易被蒸熟,二是浸泡后的糯米容易染上颜色。制作当天要先将采来的各种植物洗净,用刀切碎,稍晒干,然后用清水浸泡,分别将各种原料放入锅中用文火煮,待锅中的水变成深色,即可捞出叶子(或过滤),取其色液倒入已洗干净并滴干水的糯米中,让色液漫过米面,浸的时间越长,糯米的颜色越深。染黑的程序最为复杂。首先,在制作五色糯米饭的前一天,采集适量的嫩枫叶,枫叶采集好以后,将这些嫩枫叶舂碎,浸泡在水中4~5小时,在浸泡过程中,最好经常用手揉搓,以便枫叶内的汁水更加透彻地渗透到水中。
浸泡好以后,将浸泡好的枫叶汁过滤,滤去枫叶渣,将滤出的黑色液体倒入容器中,再加入洗过的糯米搅拌。黑色是最难染的颜色,所以需要浸泡一整夜。有的人家为了追求更好的口感,在黑色染液浸泡糯米的过程中,加入少许的盐。如果要蒸大量的糯米饭,可以将放入糯米的枫叶溶液加热,这样可以提高染色的质量。
糯米染上颜色后,接下来就要开始蒸了。五色糯米饭的蒸制工具是木甄,甄是古代蒸饭的一种瓦器。底部有许多透蒸气的孔格。蒸之前,首先清洗好木甄,由于木甄下端呈现屉状,所以在木甄底端都铺一层纱布或很密的钢丝网,能透气透水,还能防止糯米的漏出。蒸好的花米饭都是不同颜色分开放置的,所以在蒸前,糯米放入木甄中的位置也是有规律的。通常有两种放入糯米的方法:一种是横放,即每一种颜色的糯米累积堆放,按照自、红、黑、黄、紫的顺序放置,也就是说最先放入没有染色的糯米,再依次放红色的、黑色的、黄色的,染成紫色的糯米放在最上面:另外一种是竖放,意思是各种颜色的糯米大约呈圆筒状放入木甄中,这种方法蒸出来的饭更为好看。放好糯米后将木甄放进装有四分之三锅水的大锅中蒸,并用湿布条紧紧围住锅与甄的接合处,防止水蒸气蒸发过多。正常情况下当能够闻到很浓的饭香时就可以熄火了,但这时不能立即揭开盖子,要等不再散发出热气的时候再揭盖,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保存糯米的香味。
蒸好的五色糯米饭在常温情况下,可以放置多日且保持色香味俱全。壮族人民创造出很多五色糯米饭的吃法,最常见的就是将五色糯米饭晒干,想吃的时候蒸一下,依旧可口如初;还可以放入油锅中煎炸,炸后外焦里嫩,非常美味;也可以在五色糯米饭中加入舂碎的花生、芝麻、绿豆,一起搅拌后再食用,别有一番风味。另外,还有一种比较独特的吃法,就是将五色糯米饭放入新鲜的竹筒中,再将竹筒放在火上烤至竹筒裂开,饭香、天然植物淡香和竹子的清香融合在一起,可谓爽口、开胃、饱腹俱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