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景崧和他的谜语
在《中国报刊谜汇》等刊物联合评选的“二十世纪百佳谜人”榜上,桂林谜人唐景崧排在了第二位。他作的“我固疑是老妈(《西厢记》一句)心坎儿上温存”一谜,也荣登于“二十世纪百佳谜作”榜上第二。在20世纪的中华谜坛上,唐景崧和他的谜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生于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的唐景崧是桂林市灌阳县一位乡村教师的长子,父亲在授课之余,喜出谜语让儿子们竞猜,无形中帮唐景崧三兄弟启了谜蒙。1861年即清咸丰十一年,唐景崧参加桂林贡院举行的乡试,高中了“五经魁首”的解元。同治四年(1865)进京会试中了进士。满以为可宏图大展,却不料落了个闲职庶吉士和吏部候补主事,让他一候十六年补不上个实缺。久闲无事的唐景崧常用吟诗作谜来打发时间,这种心境在他的谜语中可窥一斑。像“汉高恩隆汤沐邑(《滕文公》一句)沛泽多”这条谜,唐景崧借谜底说沛公恩泽多施之句,颂扬汉高祖刘邦格外施恩泽于沛县故里,寄托自己期望光绪皇帝早日起用他的思绪。再如“周至文王姬昌犹未兴也(《三字经》一句)始发奋”这条谜借史上周朝至周文王犹未能兴盛国力之事,激励自己要像周武王姬发发奋灭商建周那样,不甘沉寂奋发罔强。果如其言,唐景崧于光绪八年请缨戍边,获准参加抗法战争,并建功立业,荣升二品大员,后来又成了受任台湾的封疆大吏。
光绪十三年到二十年间,唐景崧在台湾任观察使、布政使等职,由于主政的刘铭传、邹友濂两位巡抚得力,他又做了七年太平闲官。此期间,唐景崧“每于公退余暇,邀僚属士绅为诗席谜会,大开文酒之宴”,“由唐中丞倡导,文人骚客推波助澜,上下竞效,故台湾一时谜坛能士辈出,猜射活动不绝”。(王火山《古都灯谜今谈》)。当时,还建立了《牡丹谜社》,创办了《斐亭谜钟》,唐景崧还编辑了《谜拾》两卷,书中谜里多处留下当时风雅乐趣。例如“风光期与众同欢(《梁惠王》一句)景公说”一谜,谜面就是当年唐景崧在台湾开谜会,与属地幕僚、地方绅士猜谜同欢的如实写照,而谜底更直指人称“景公”的他甚为快乐欢悦(“说”字与“悦”字为通假字)。又如“陵提步卒五千(宋名妓一)李师师”一谜,面句用汉武帝之战将李陵率兵击胡史实,颇传唐景崧当年请缨抗法,率“景字军”转战疆场之神。然谜目所导,谜底白李陵提调两个师(古制:一师人有一千二百五十)之意,化作千古名妓李师师的芳名,很有不伦不类的味道。乐极生悲,在台湾快活了七年的唐景崧接任台湾巡抚不久,中日间爆发甲午战争,清政府与日本侵略者签下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唐景崧虽顺从民意率部抗日,终因大势已去而逃离任所。
1896年,唐景崧得到友人资助,在桂林市的榕湖南岸建了座五美塘别墅,常于元宵、中秋等节日举办诗谜活动。这时候的唐谜风格有变,谜面少有官宦征战之气,谜底也挣脱四书五经的束缚,可以与百姓大众同乐。例如“天河横户(称谓一)门外汉”等谜语采用的谜材就很时代化和大众化了。民间传说,有一年中秋节唐景崧出过一条即物赠谜(谁猜出了谜底之物,就可以得到此物为奖品),谜面为“甲子之变”。此谜猜射难度很大,奖品的价值自然就很高。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几经猜射之后,谜底让一位桂戏票友捅破。原来她是唐府了环“桂花”,将“桂花”二字拆解成“十八十一十一十十化”,再加起来得六十之数,不正应了干支历纪年的六十年一个“甲子”之道理吗!
综上所述,唐景崧一生嗜谜,还被台湾谜界推崇为“灯谜播种者”。他作的《谜语别解》精妙,扣合贴切,趣味十足,享有中华谜圣之尊的张起南先生对它爱不释在其经典著作《橐园春灯话》中,谜圣将唐谜边引证边评说,称“皆底面天成之作,不容有二者,令人睹之不胜叹服”。足见唐景崧和他的谜语在中华谜史上何等光彩照人了。